阅读:1760回复:0

埃文与贺成:中美同性伴侣的32年平权人生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5-07-15 10:32
6月26日晚10点,贺成和丈夫埃文?沃夫森(Evan Wolfson)在离家不远的石墙旅馆里,手持酒杯,与在场的人们欢呼庆祝。
这一天,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通过了同性婚姻在美国全境合法的裁定,轰动美国,也震惊了世界。
如今,美国同性平权运动迎来了在国家层面上的终极胜利。从石墙暴动这一天算起,美国人用了46年为同性恋者平权,其中,埃文参与了32年,被誉为平权运动之父。
1.相爱13年undefined
      6月26日下午,贺成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往纽约的家里赶,一个半小时的回家路程在这一天显得尤为漫长。半路中,他把车停在花店门口,决定买一束鲜花,给丈夫埃文一个惊喜。他选了一束红玫瑰,象征炽热的爱情,也意味着婚姻的胜利。
      埃文刚刚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录完节目,很晚才到家。看到丈夫贺成的花,他们相拥而笑——等了32年,这一天终于来了。
埃文被誉为美国同性婚姻运动之父,2003年创立美国全国性同志运动组织“婚姻自由”(Freedom to Marry)。隔年,他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有影响力人物。美国最高法院甫一宣布裁决,埃文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记者们争先恐后地采访他,向他请教专业的法律问题,询问他此刻的感受。
至今,贺成和埃文已相爱13年。13年前,他们相恋时,美国还没有一个州同性婚姻合法化。
2002年,两人通过同性恋交友网站认识。彼时,贺成还在纽约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在互联网上的同性恋聊天室里,贺成被埃文的博学健谈、幽默风趣深深吸引,而埃文也看见了这个平时惜言、内向男生的开朗、睿智一面,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那时,贺成27岁。面对这位比他年长18岁的男人,他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尽管很害羞,但他主动给埃文发邮件,约他出来见面。第一次见面后,两人约着一起看百老汇歌剧、到处尝试美食、旅游。
这是贺成的初恋——他被隐藏了十多年的情感终于得以释放,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贺成从小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长大,父亲严肃,母亲温和,他还有一位姐姐。19岁时,贺成随父母移民加拿大,之后只身到美国纽约念书。去纽约之前,他一直掩藏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只是埋头念书。
他第一天到纽约便决定“出柜”。他不担心新朋友对他的态度,反而不知如何向过去的朋友解释。加拿大关系最好的男性朋友得知后,开玩笑说:“你怎么不早和我说?早知道就把身边的男性朋友们介绍给你了。”朋友的玩笑话让贺成不再担心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是否会疏远过去的朋友。
贺成坦然面对了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但他心中的大石还没有落下,他不知如何向父母“出柜”。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父母偶尔也会为他操心,催促他找个女朋友,他只能用学业太繁忙推脱。
与贺成不同,埃文在10岁时就已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和母亲一起看电视时,他告诉母亲自己这辈子不会结婚。那时候,埃文的母亲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说出这番话,“那时候我们都没意识到他是同性恋,我们也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日子将完全不一样。” 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埃文的母亲说。
埃文对年轻时的感觉记忆深刻,他自小就明白,“这个社会普遍意义的婚姻并不包容我。”但他依旧一直憧憬爱情。
两人相恋一年后,埃文因病入院手术,贺成看到病床上的埃文,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想共度余生的那个人。“对于我而言,结婚不仅仅意味着政府的允许,像每个人一样,也意味我想和一个共同生活,想保护对方,想对着我们的家人朋友作出承诺。”
2.两位新郎的婚礼
     2008年6月的一天,贺成回家时,收到了埃文送的GPS导航仪作为礼物,并附着一张纸条:“亲爱的成……在生命的旅途中,如果没有你,我会迷路。让我们今后一起旅行吧。你愿意与我结婚吗?爱你的埃文。”
“我的钻戒呢?”惊喜之余,贺成还不忘幽默一把——被求婚的感觉,太棒了。
直到2011年,贺成和埃文才正式结婚。同年6月24日,纽约州参议院批准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纽约成为第六个,且人口最多的承认同性婚姻的州。
     1 0月15日,贺成和埃文大婚。他们俩穿着同样的西服,领带上的刺绣是一个个“囍”字。在亲友的见证下,两人走到台上。
     婚礼在一座酒店里进行,西式的白色纱帘配以象征中国的竹子,两位同性爱人面对面,注视对方,听证婚人的证词。如大部分走入婚姻殿堂的新人,两人说出“I do”时,都流下激动的泪。包括贺成在内,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牵手埃文走下礼台的那一瞬间,贺成竟大哭起来。
     “埃文当时被我吓着了,他之前从未见我哭过。”贺成回忆,埃文在他大哭时又幽默了一把:“你怎么了?是后悔了么?”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埃文依然面带笑容:“幸好是因为快乐而不是因为伤心而哭。”
婚礼前,常年对婚姻的憧憬已经融入了贺成的生活,置办婚礼时,他也没有太多的感触,直到自己走到台上,婚姻给他带来的震撼竟然如此巨大。
      整场婚礼弥漫着温馨和快乐。然而,贺成最珍惜的,是父亲在婚礼上的祝福。“我爱我的儿子,埃文也很好,他的家庭也很好,我的儿子也很好。我支持我的儿子。虽然这个婚礼这个在中国不常见,但世界在变化。”
贺成的父亲从不善言辞,他骨子里是传统的中国人,坚忍、勤劳。对于儿子是同性恋,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能接受。
2003年,贺成在内心确定埃文就是那个“他”后,回到加拿大父母的家里,面对父母告诉他们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两位老人呆住了,他们表现得完全不想接受这个现实。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位老人活在忧虑中,他们会劝儿子去找个女友试试能不能矫正过来,他们也劝儿子去看医生。贺成只有不厌其烦地向父母解释,同性恋仅仅是一种性取向,这不是病,也没法矫正。
      现在想来,贺成把父母观念的改变归功于埃文的靠谱。“埃文和我让父母感觉到我们的确在相爱,我们很想组成自己的家庭,再加上埃文算是公众人物,一直在媒体中有关于他的报道、言论,父母看到了,我也会和他们去讲,他们逐渐能理解我们了。”
      两周前,贺成回加拿大看望父母,父亲还主动提起6月26日最高法将进行裁决,他很关心这次的结果,他所希望的正是现在的结果。
      婚后两年里,加拿大籍的贺成只能拿工作在美国生活。两人每次一同旅行回国,在海关必须分开走两条通道:埃文走美国公民通道,贺成走外国公民通道。身边的朋友对他友善、理解,他反而被政策排斥在外,这令贺成心里很不适滋味。
      2013年,美国首例外籍配偶获得绿卡,美国同性婚姻平权运动又向前迈出一大步。贺成也在这一年成为美国永久居民,法律对同性婚姻的认可让贺成真切地享受到作为配偶的权利。
      这一进步,离不开埃文的努力。
3.为同性婚姻平权斗争的英雄
      贺成遇到埃文的前不久,律师埃文在最高法院打了场“败仗”。
      2000年,“美国童子军总会v.戴尔”(Boy Scouts of America v. Dale)在美国英气巨大舆论反响。戴尔(JamesDale)是一名大学生,自从12岁起就加入了美国童子军。在成为童子军教练后不久,他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一份报纸随即刊登文章,详细披露了他与一个同性恋权利组织的密切关系。美国童子军取消了戴尔的会员资格,理由就是他的性取向。
      这桩经典的案件中,沃夫森担任戴尔(James Dale)的律师,虽然最高法院最后以4:5,裁决童子军打赢了官司,但这起案件激起的后续效应,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指出,作为私人组织的美国童子军总会,有权利按自身价值给予差别对待,但这不等于差别对待就是对的行为。
     “这是一种登顶的体验,而且强度、压力都非常大,但极重要、很有力量,尤其是这么重要的一个案例。我坐在那里准备辩论的时候,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回头一看,那是美国副总检察长、政府的首席律师。我上庭前的一分钟,他说,记住,你辩论的是年度最受关注的案子,好好表现吧。”埃文回忆说。
为这个案子的出色辩护让埃文于2004年被《时代》杂志选入“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遇见贺成之前,埃文在美国律师圈及同性平权运动的圈内已是标杆性人物。两人的相遇,更加坚定了埃文一直努力下去的决心。
    2003年,他创办了致力于实现同性婚姻权的非政府组织“婚姻自由,此时,美国还未有任何一个州允许同性婚姻。“我成立这个组织的初衷,在于改变公众对婚姻自由的刻板观念,争取更多州的支持。”
    2012年,埃文的工作再次获得认可。
     5月14日,美国著名女子文理学院巴纳德学院举行毕业典礼,埃文因在同性婚姻平权运动的接触贡献被授予荣誉勋章。另一位获得勋章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奖时,纽约前首席法官称埃文为“为婚姻平权斗争的英雄”,台下的掌声几乎与给奥巴马的一样响亮。
     就在5月9日,奥巴马首次公开宣布支持同性婚姻,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支持同性婚姻的现任美国总统。
毕业典礼前后,埃文与奥巴马握了四次手,两次在后台,两次在台上。“对于他所做所说的,我向他表示感谢,他也对我说了感谢。我们的眼神交流含义深刻。这是难以忘记的重要时刻。”于奥巴马同台领奖,对他来说无异于自豪的事情。
     埃文与贺成都是无党派人士,但他们欣赏奥巴马的开明,欣赏他推行新政的决心与魄力。
“婚姻自由”成立尹始,美国婚姻合法化进程迅速加快。2004年,马萨诸塞州成为美国首个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州,道2014年,美国有35个州允许同性婚姻。今年,埃文的平权运动终于划下了句点。
     “婚姻自由”是埃文唯一的正式工作,但这次同性婚姻平权运动的终极胜利,让他“丢了工作”。如今58岁的埃文,决定关闭“婚姻自由”这个组织。
     “我们已经胜利了,这个组织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埃文说。法令公布当晚,在石墙旅馆内外,插满了彩虹旗。音乐、灯光、笑声充满整个大厅。
《此贴转载搜狐新闻网》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