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345回复:3
转载:新世纪纪实摄影断想
觉得这篇文章有助于提高摄影人对纪实摄影的深刻认识,先转载与大家分享。
纪实要植根于本民族 ■在人类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生活急速变化,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在文化艺术上必将有新的追求,在求新求奇求变的心态驱使下,对西方的新潮、新派兴趣倍增,大量接受西方个性解放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给我国封闭的文化市场打开了一扇紧闭的大门,形形色色的艺术形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表现形式与内容,文化市空前繁荣。特别是在一些青年人中,莫不以此为时髦,以此为快。新兴的文化市场到处是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为了投其所好,人们的兴趣像走马观灯似的变换着,艺术在这里成了一种变态的发泄,最终发现这并不是纯正的艺术,不过是感官的刺激而已。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工作,去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功,更显赫的名誉。人生便多了些无奈,少了些激情,在疏远而封闭的人际关系中,又渴望友谊和真情,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又希望宁静和回归大自然,在高度现代化生活中又生发着强烈的回归感。人们终于弄清了最希望看到的是实实在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纪实艺术。 ■我国在改革开放年代,随着经济大潮涌进来的新派艺术,使人们在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认识到艺术必须要发展,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但同时也感悟到任何艺术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根,离不开艺术本身的特性,如果不能正确引导,随波逐流,任其泛滥,我国几千年优秀文化遗产将被冲刷消失殆尽,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艺术,唯西方文化牙慧为荣,其未来将是多么的悲哀。 ■纵观世界上的艺术形式,经常有所变化,但其本质特性都不会有变(如果变了,这种艺术形式就不存在了),人类从诞生以来,本能的创造了舞蹈、音乐、诗歌等,流传至今,长盛不辍,而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至今仍焕发着光辉,其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艺术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尽管后来被改造、移植、发展、变异,但这些艺术本质特征没有丧失,更由于国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保留下来的艺术特色也绝不雷同,这自然形成了世界上艺术的多元格局,使世界上的艺术变化无穷、丰富多采,构成了一个灿烂多姿、繁星闪耀的艺术世界。“艺术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摄影最本质的特征是纪实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最本质的特征。摄影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以纪实写真为其最基本特征的,它虽然脱胎于绘画,但又具有绘画所不及的逼真无误的特性,这是它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它首先是丝毫不变的真实纪录,然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给以艺术加工,于是一门独立的摄影艺术产生了。不管是源于摄影的电影、电视也好,或一些合成加工的所谓艺术摄影也好,它们都没有代替的纪实照片写真的魅力,这也是时隔一百多年仍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的原因。 ■早期的纪实照片虽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一些历史人物、历史遗迹,还有谁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只有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是有力的见证,最具有说服力!《清明上河图》、《红楼梦》,用绘画和文字描绘了当时的世俗民风,建筑景观,但究竟不是亲眼所见,总有一种艺术再造的感觉,人们对它往往会有多种的解释和争议。只有纪实写真的摄影,没有人去怀疑它的真实性。中国有一句古话,“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这就是纪实摄影在人们心目中至今仍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以致早期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照片到当今的《希望工程》照片等,如果不是它的真实可信性,决不可能成为背负民族的希望,唤配亿万人民行动起来的号角,这已是人众所公认的事实。 ■虽然建国以来纪实摄影曾被歪曲过自己的形象,纂改了纪实的真正涵意,成为掩盖、粉饰虚假现象的专用工具,使它丧失了真实的本性,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但历史是属于人民的,粉碎“四人帮”后,纪实摄影振奋精神、解放思想,产生了许多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纪实摄影重又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摄影艺术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摄影艺术呈现多元,摄影走向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并出现了电脑加工合成,创意构图达到完全自如的程度,这是科学的进步,为此,有人大声疾呼新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艺术上的革命。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新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必然给人类带来生活上质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精神上的一些苦闷与烦恼。人际关系的疏远,精神生活的空虚,人们更多渴望真实、真情,人们需要一个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社会,因而在文学上需要真人真事的纪实文学;在电视上要看普通百姓们的家长里短;在摄影作品中则喜爱那些不事矫情造作的真实自然形象。《希望工程》、《俺爹俺娘》、《麦客》等纪实摄影受到欢迎和赞扬,人们爱看的不是外在美,而是纪录下来人的真情,真情是什么?真情就是真实生活的提炼,人们的情感交织就是最动人的艺术。没有激情,没有个性,还有什么艺术性可言。 ■新世纪的到来,一定会面临许多新问题,特别是高科技给纪实摄影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带来一些观念上的冲击,比如说电脑制作,就可以把储存的照片资料拼凑成一幅构图精致、完整无缺的照片,不需要摄影者冒着风险,风尘万里的去到现场拍摄,不需要等天气变化就会造出霞光万道的云景,这虽然方便、完美,但作者那价创作的艰辛与快乐却消失了,没有创意只有编制。观赏者也认为这像画面一样拼凑起来的作品,虽然好看,但失去了精神,缺乏了韵味,久而久之,摄影的纪实美将茫然无存,就象在小摊位上那些电脑制作的人像照片一样,没有头发换一头秀发,瞎子也可以换一副明亮的眼睛,最后完整了,可找不到她本人。 ■电脑、数码的运用,的确给摄影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大大强化了摄影的手段,但技术绝不能代替艺术,艺术是有思想的人性化完美的组合,世界再发生什么变化,矛盾永远存在,爱与恨、丑与美永远都会并存,对先进的技术不能低估,但必须明确摄影艺术不是自然科学,技术是要为艺术服务的。 纪实摄影要高扬主旋律 ■纪实摄影永远是站在时代的前列,真正的纪实摄影应该是处于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上。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有先驱者用摄影为劳苦大众呐喊,歌颂底层的受苦受难的民众;全民抗日战争打响,摄影又为民族的尊严而战斗。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斗争,祖国的四化建设,乃至反抗“四人帮”的“四·五”影展,那一次不是高唱时代的主旋律?得到人民的拥戴,纪实摄影只有高扬主旋律的大旗,才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才真正符合广大人民意志,具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人民性。 ■对主旋律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百花齐放应该是多元共荣,齐头并进,再提主旋律已经过时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主旋律是什么?我认为主旋律是时代的大潮,是千百万人民的愿望与奋进的方向,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潮流,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潮流,顺民意则倡,逆民意则亡,文学艺术要紧随时时代,这才是时代的主流,热衷于孤芳自赏,雕虫小技,终成不了大器,必被时代所担淹没。我们应把眼光放远些,放亮些,在社会大转型的新世纪,我们绝对不要迷失方向,要认清我们的责任,纪实摄影仍然是我们手中最有利的武器,《希望工程》、《俺爹俺娘》、《麦客》等这些最朴实无华的纪实摄影,再次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宣扬的是中华民族坚实的脊梁,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拍摄他们就是宏扬主旋律,揭示人民性。这样的题材、内容,我们永远拍不完,这样的主题必将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当前我国正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有多少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需要用纪实摄影来表现,“抗洪救灾”、“西部大开发”就是前无古人的壮举,古人尚提出“文需有益于天下”的口号,我们面临这改变人类命运的机遇,正是纪实摄影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典型人物性格必须是典型环境中的纪实 ■ 长期以来,摄影界都在为拍不好人物而苦恼,能够保留、流传下来的人物作品屈指可数,这里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大量的人物作品不是在现实火热的斗争中以及在事物进行中完成的。当我们看到一幅内容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照片时,不啻读一篇洋洋洒洒优秀的文学作品,人物复杂的表情,传达出大量的内心世界,人物的神态与服饰足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如《在结婚登记处》(李仲魁摄)、《上访者》(李晓斌摄)。新世纪的人们面临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呈现着迷茫复杂的心态,渴求真诚、真情,厌恶虚伪欺诈,他们希望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关心、同情不幸的个人命运,甚至一些人还有很浓厚的怀旧情绪,他们想从逝去的生活中找回心灵的慰藉。新世纪的人们心丰收是多变而充满矛盾的。 ■但人物摄影在一个很长时期都给简单化了,概念化、公式化倾向十分严重,甚至在 “左”的垄断了成了政治需要的传声筒,人民群众对此产生了十分厌恶和反感情绪,拨乱反正以后,新时期出现了生机,人们看到了真正有个性有内蕴的人物形象,但这类照片与整个形势和人口来比较,确实相距甚远。 ■纪实摄影中的人物,应该说都是从生活中抓取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才得以充分展示。这种在生活中去选择,比较、提炼、抓拍的手法,大大增加了人物摄影的难度,于是有人避难就易,仍离不开那种摆布、导演人物的手法,这种不深入生活只是想当然的让模特摆几个姿式的做法,自然是拍个不出令人信服的人物照片来的。纪实摄影纪的是真人真事,这就需要摄影者去关注特定环境下人物真情的流露,要求摄影者必须具备审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慧眼,才能在最典型的时刻,抓取到符合特定情节的人物性格。这是纪实人物摄影的难点,但也是纪实的最大特色与优势,其真实感人的程度,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具有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们。更需要纪实摄影的真实人物形象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任何说教式的宣传,在当代人们心理上都会适得其反。 纪实风光摄影的再现与表现 ■风光摄影是直接取材于现实客观存在,是大自然真实的写照。(用电脑制作的照片另当别论)早期优秀的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的系列黑白片,以其大气磅礴的气势,至今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足以说明纪实风光照片的穿透力和永恒的魅力和永恒的魅力。当今摄影器材的精良与普及,已是今非昔比,人人都有登山涉水拍摄自然景观的机会。虽然这方面的照片甚多,但真正像大师那样震撼人们心灵的作品仍是风毛麟角,究其原因,则是作者对风光理解的十分浮浅,往往是带着争奇猎艳的心态去拍摄,如某处发现了一处景点,慕名而来的接踵而至,于是这类照片刊物、报纸上充斥于市,不久这个景点就被拍滥了,人们失去了兴趣,于是再次转移。这些所谓的风光艺术照片,目前在一些展览中占据很大比重,展览也只是开幕式上热闹一阵,过后冷冷清清,再无人问津。 ■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风光照片决不止于再现原貌。要想让风光照片达到艺术境地,必须有作者主观的创意构思,虽然面对的是不变的自然界,但自然界仍是有外部的变化。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景色情调绝不相同,都可以赋予大自然不同的光色影调的变化。当然真正创意的风光照片决不止于美化外形,而是将作者的感情升华到大自然中去,于是高山有情。这些片观后让人浮想连翩,将人的思绪引向无垠的深远,如:郭新的《大漠·太阳·生命》就属于这种对大自然有着全新诠释的作品。 ■风光纪实摄影不应仅仅是为纪实而纪实,而是要深入发掘景物内涵,拍得既真实又空灵,突出了一种竟境的美,让人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完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新世纪的人需要更完善更高层次的美,他们已不满足表面的形式化,他们需要有个人风格融入大自然的新作问世。 ■有人预言新世纪是纪实文学独领风骚的时代,一切文化艺术也必然步入这个大趋势中。以纪实为主要特征的纪实摄影多,更是首当其冲,让纪实艺术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让更多的纪实摄影家投身到这空前的大变革中,去迎接新世纪霞光万道的曙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