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663回复:21
l转载:2011美国国家地理“职业摄影师奖”作品:岜沙二十年变迁(组图)
作者:中国摄影师旷惠民
1991年4月,岜沙还没有通电。建房需要的木板都是用这种古老手工拉锯加工出来的。建一栋新房要先饲养3、4头牛出售后购回一些建筑材料,在农闲季节请同族兄弟帮忙搭建高大房架,以后自己再用4、5年时间才能慢慢建好。 |
|
|
1#
发布于:2011-08-14 12:55
1992年2月,春节雪后早晨。岜沙妇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柴。接下来是挑水洗刷、舂米做饭。
|
|
|
2#
发布于:2011-08-14 12:55
2000年被媒体宣传成“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后,村里组建了表演队。2007年春节接待游客1600多人,最多一天表演节目6场。现在村里有4支表演队,很多女子也参与芦笙表演。
|
|
|
3#
发布于:2011-08-14 12:56
2007年11月他家有3个孩子在外打工,已经新建造了2栋木房。一年全家收入超过一万元。
|
|
|
4#
发布于:2011-08-14 12:56
二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主流文化强烈的侵蚀着苗族文化。岜沙苗族人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外力推动下,正在经历更加快猛的精神迁徒和文化裂变。
|
|
|
5#
发布于:2011-08-14 12:57
以前岜沙的女人从小就要跟母亲学习绣花、纺线、织布、做衣、生儿育女。她们不与外界交往,不会说普通话,很少有人上学读书
|
|
|
6#
发布于:2011-08-14 12:57
2004年国家投资600万修建了从县城到岜沙村的水泥柏油马路,每到节日这里车来车往,变成热闹的集市。如今有五户岜沙人购买了汽车跑运输。
|
|
|
7#
发布于:2011-08-14 12:58
1989年通过岜沙的省级公路还是简陋的土路,每天经过的车辆很少,人们都是步行进城。土路是孩子们玩耍木轮车的最好场地。
|
|
|
8#
发布于:2011-08-14 12:58
宰庄是岜沙苗寨发源地,那里保留了很多百年以上的老屋。2007年9月,村上一户人家电器短路突发火灾, 14栋木房变为废墟,才收回的粮食也成了灰炭。人们辛苦积累的财富被大火吞噬。寒冬来临,没有芦笙和传统苗服的村民只好围在户外火旁取暖,不愿意去参加芦笙节活动。他们靠政府和亲戚朋友救济生活。
|
|
|
9#
发布于:2011-08-14 12:59
2000年古老的岜沙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开发建设的人文旅游景区,各级政府先后投资上千万元资金新建了水泥公路,将生活用水引入农户,改建了供电网落,新建了希望小学。人平收入年年增长,很多家庭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木楼。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