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23回复:3
宅门的抱鼓石
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徽州祠堂的版门等等
宅门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台湾民间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称呼。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宋代称鸡栖木)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后来为了区分门第,便加大门的面积,门外枕石部分也相应地扩大突出抱鼓石设计在线.中 抱鼓石与门簪因为在宅门门面上下遥相呼应,在民间有所谓的"门当户对"之说。据笔者考证此说没有文献依据,只是一种根据二者形态特征敞开的民间想象说法。此说认为抱鼓石就是门当,而户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门簪、另一种说话是门铺首或门钹。前面已将抱鼓石说得很清楚了,门铺首上文也已说过是龙生九子的椒图,门钹是指像中间鼓起的圆形乐器钹的门扣手。这里不妨说说什么是门簪?门簪是宅门中槛上联接连楹的构件,它分为头尾两部分。我们常见的门簪外形是其头部,位于中槛外侧,一般呈方、圆或六角形;其尾部为一扁长榫,穿透中槛与连楹露出榫口,再用小木楔锁住此榫口,这样便将中槛与连楹联接起来。门簪的个数是依据门阔的大小而定的,有2枚的更有4枚的。 那么,门簪与户有何关联呢?首先,让我们再看看古汉语"户"的意思。《说文》:"門,从二户",另"户,半门曰户";《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引《字书》云:"一扇曰户,两扇曰門。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曰門。"再如《礼记·礼器》:"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可见古代"户"与"门"不同,古人认为户与门在使用区域上:则室为户,宅为门。故门簪与户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因其即可是"室户"的、也可为"宅门"的连接构件。而抱鼓石则只能位于"宅门"两侧,而不能成为"室户"的门枕石,也就是说抱鼓石比门簪更能显示出宅主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抱鼓石为"门当"、门簪为"户对"说不可信,只是附和了"门当户对"这句成语。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成语"门当户对"的字面意思:"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也就是指旧社会联姻双方家庭的官阶相等、地位相称时就叫"门当户对",故"门当户对"有一层意思就是门第相当。延伸开来,从符号上说:若是如意抱鼓石配螺蚌抱鼓石,圆形门簪配六角门簪,这时就可以说这对新人"门当户对"了。从这一点却能反映出,判断两家是否门第般配,看看各自宅门的抱鼓石和门簪就可以说明问题了。所以,抱鼓石和门簪在中国民间有"门当户对"之说,证明上述二者的确是民间广泛认可的家族身份和地位的门第象征符号。设计在线.中国 抱鼓石是中国宅门构件的功能产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装饰的石制构件,起着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中国的外墙宅门一般为两扇,而内室门户为一扇,因为汉字门是由两户所组成的,两扇门决定了抱鼓石必定是对称的结构。抱鼓石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绝不脱离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正如吴良镛所言它"已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抱鼓石并非"门当户对"的门当,但可作为联姻身份匹配的参照物。抱鼓石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它是一种内在世界(文化)通过装饰符号语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现世)的典型事例。 笔者希望抱鼓石更应是一把钥匙,可以借助其开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的大门。对抱鼓石的深入了解,使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符号物的能指层面的研究上,还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领会其符号背后隐藏的深邃的礼制文化的所指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