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32回复:4

坐屋观天醉三秋---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拍摄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06-26 05:49
坐屋观天醉三秋---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拍摄
老山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终身成就奖
  • 宣传大使奖
  • 贴图大师奖
  • 新人进步奖
  • 社区居民
1#
发布于:2010-06-26 08:53
这是很地方特色的皖南民居。
2#
发布于:2010-06-26 11:0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3#
发布于:2010-06-29 21:47
坐井观天拍一张---楼主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想些什么?
4#
发布于:2010-07-01 08:33
回 3楼(游乐人间) 的帖子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皆有恻隐怜悯之心,对于弱者,对于他人的不幸和苦难,只要是正常人,都会产生一种同情心。这样的同情心,也是优良治理的精神基础。如孟子所说,治国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官员如果行不忍人之政,自然也可以实现起辖区的优良治理。
然而,这种恻隐之善端,毕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呵护,需要孟子所说的“持养”。如果不加养护,它就会衰退。而官员的恻隐之心天然地处于不利地位。官员掌握着权力,这权力如果没有受到有效限制,可被轻易地滥用,官员的物欲就会膨胀,反过来,他本来固有的恻隐之心就会被抑制、被遮蔽。逐渐地,他的心灵会变得冷硬,弱者的不幸、苦难在他的情感上将激不起任何波澜。甚至可能相反,他会认为,弱者的不幸和苦难是对他的无上权威的公然挑战,他不会去纾解弱者的不幸和苦难,而是去消灭弱者本身。
恐怕不可能指望这类隐恻之心被权力压制、消磨的官员可以自己改善官德。如果我们承认,权力会败坏官员的心灵的命题可以成立,那就可以推论:官员的道德水准大体上是低于非官员的。那么,改善官德唯一合适的主体就是官员之外的人,尤其是社会中那些具有道德自觉的群体。简单地说,只有社会有能力、有条件来改善官德。
这也正是传统儒家谈论“以德治国”的真正含义。这个命题其实是要在权力之上树立一个超越性规范,道德伦理标准。这个命题绝不意味着官员比民众具有更高道德水准,而是给了民众——— 当然主要是具有道德自觉的儒生群体——— 以教导、控制、指引官员的资格。儒家清楚地知道,权力会让官员的心灵败坏,并可能传染整个社会。因此,必须有一种权力之外的力量不断向上提升,这力量就在社会中。以德治国的论断要求,权力必须按照道德的指引活动,权力的行使必须接受道德的审查,其实也就是接受社会的审查。
准此,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只能是自下而上地进行。从性质上说,道德是社会的事情,道德重建自当始于每个人,始于每个小群体内部的道德伦理重建。当然,在此过程中,各个群体内部精英的道德自觉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样的道德重建过程,也将是社会重建和治理秩序改进的过程。制度经济学家相信,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民。而伦理学家倾向于相信,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这两者都有道理,后者的道理或许更多一些。归根到底,合理的制度是要由民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官德是得由民德来培育的。优良治理肯定意味着官员普遍有德,但官员之有德,通常是有德的民众施加压力的结果。
这就是我当时思考的,人,一定要换位思考,还要多走多观察,不能《坐屋观天醉三秋》。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