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53回复:0

【道教养生】问道白石山,长生之术在于保肾气,通气脉!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4-07-08 21:15
(参加贵港市道教协会首届骨干人士培训班有感)
           我叫梁权,法号:三权道人,广西桂平市人。2012年皈依道教正一派,从师广西道教协会副会长、白石山三清观住持---陈应伟道长,并于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传度学习。

图片:QQ图片20140708124033.jpg


              2014年6月,有幸参加了“贵港市道教协会首届骨干人士培训班”,伶听了恩师的传道开示和南宁三霖道兄的“道教医学针灸与养生”,恩师要求我们写点学体会,由于我平时忙于生活工作,对道学少于研究及修炼,无从下笔。然而,师命当遵,只能揖一部分道学养生之理,不敢言文,权为弘道之情表!

图片:QQ图片20140708124040.jpg



            “长生不老”是道教的核心精神追求,然而长生之术得益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者良多。尤其文中所言人能长寿的三大因素“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为真知灼见,据此推演出其养生理论并实践多年而获益,今以此文阐释以飨同道。
  

饮食适宜 按时作息
          文中所谓天寿者,乃自然寿命之谓也。种族及个体差异,生后已定,人类暂时无所作为。以现代生物学常识所言,个体寿命,天然者约生长周期五倍左右,应之于人类,则约二十五乘五大约百二十岁者也。然能至“度百年乃去”者又有几何?戕生害命者,多以不善或不能得养生之道之故。而保养肾气及气脉畅通者,方为人类养生所可着手处。

图片:QQ图片20140708124050.jpg


           所谓肾气有余者寿,则提示保肾气是养生第一大法。肾气者,鼓动一身脏腑精气血津液的运行化生过程。人生醒事之后,劳身费心之事,均需消耗肾气以应对。其来处,一在先天化生,二在后天充养。充养之法,一在开源,二在节流。开源者,先天不足,后天为补,惟饮食睡眠而已。饮食之道,重在合宜,量自身脾胃之所能,充养周身精微之化源。故饮食种类搭配、食量、饮食时间均有讲究之处。睡眠之法,则重在宁心为主,侧重在个人修养,如《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之类便是。斯为难能者也。至于节流之法得宜,则肾气常盈而健康长寿可期也。因此生活规律的调整,尤其减少劳心是养生第一大法。由于内心的各种冲突最为消耗人体机能,《易经》中以“七上八下”来描述心理面对难以抉择之时的冲突,而为不祥不利之卦位。因此调整心态,平和面对生活各种变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为有利养生。所以饮食适宜,按时作息,心态平和是保持肾气的基本法则。
             至于气脉常通一条,人所共知,但所奉之法,常有失宜。人之劳力或锻炼如果适当,则是保持气脉常通的有效办法。但锻炼方法不当,“力不足强举之”,反倒有害养生。养生锻炼以通过疏通经脉气血的手段达到增强五脏六腑功能的协调平衡为目的,而不以锻炼筋骨皮为标准。以此推断,各种竞技体育手段多数并不利于养生。
  

图片:QQ图片20140708124055.jpg


不养之养 不练之练
          不以外物挂怀,不以小事劳心,能以恬淡自娱乐生为务,宽厚待人忠恕为怀,故心中很少有烦恼;又因他天资过人,博闻强记,敏而能文,虽然终生穷究业务,但以其上上之才而事中人之事,所以无劳神费力之感;工作之余,按时作息,饮食以自身脾胃体质需要为度,闲时以读书远游为乐。虽不以锻炼为目的,实有陶冶情操、疏通气脉之功效。因而,他以此“不养之养,不练之练”为其养生之道而获益匪浅。
虽喜饮酒,从未过度;虽爱美食,绝不过量;虽好读书,从无过劳;诊务繁忙,张弛有度;琐事繁忙,但雁过无影……如此身心两宜,自然合乎长寿之道。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