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367回复:0

【道教文化】问道白石山,道教徒每日做“早晚功课”的作用?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4-07-11 00:07
(参加贵港市道教协会首届骨干人士培训班有感)
          我叫李旭东,法号:三东道人,广西桂平市人。2012 年皈依拜师于白石山三清观,从师道教正一派,并于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传度,恩师是广西道教协会副会长、白石山三清观住持---陈应伟道长。
2014年6月,有幸参加了“贵港市道教协会首届骨干人士培训班”。令我深深知道做为一个道教徒,在弘道的生涯中要以“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为核心,以下是我参加培训班的作业,恳请十方高师大德批评指正。
“课”指的是课诵,“功课”就是例行的作业。“早晚功课”就是道士每天早晚两次上殿念诵必读的经文。
 

图片:QQ图片20140710231431.jpg


          早期道教没有早晚功课的记载。南北朝时,道教的宫观道士有“常朝仪”,《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称,“四众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谓之常朝”。常朝仪的核心部分是礼十方,同后来的早晚功课以诵念咒经诰为主不同。但以天天举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
 
         明代正续《道藏》中亦无早晚功课的经籍。
 
          清代成书的《道藏辑要》收有《清微宏范道门功课》和《太上玄门功课经》等两种,从经名冠以“清微”可知,当是清微派道士传承之经籍,大约出于清代以前。
 

图片:QQ图片20140710231443.jpg


             另据佛教丛林约在明代才较普遍地形成朝暮课诵制度,而全真道观建制仿效佛教丛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课制度,推测可能形成于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宫观才较普遍地以早晚功课作为一种修持形式。
道教宫观道士的“早晚功课”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经、诰和咒等。但随着所属宗派的不同,所在地区的差别,也略有差异。
 
           例如:全真派的早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北五祖诰”、“南五祖诰”和“七真诰”。
 
           正一派的晚课中有颂赞本派祖师的“祖天师宝诰”和“虚靖天师宝诰”,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课中有“三茅真君宝诰”等等。
 
          宫观道士的早晚功课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开经偈”或“香赞”开始,以“十二愿”和“三皈依”结束。
 

图片:QQ图片20140710231446.jpg


           早课中间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各种咒(如:净心神咒等),二是几部经(如: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三是各种诰(如:玉清宝诰等)。
 
            晚课中间包含二个部分,一是几种经(如:太上洞玄灵宝十方救苦妙经等),二是各种诰(如:斗姆宝诰等)。
           宫观道士日常举行早晚功课的目的是为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的《序》中称,“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坏之身。是故羽士住丛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夫国祚”。
 
            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养生,柳守元称“不勤持诵,何以保养元和”。道士作早课时,多在卯时,此时,阳气初升,阴气未动,饮食未进,气血未乱。通过早课,会产生心平气和、脉通窍利的保健功效。
 
           晚课时间一般在酉时,此时人已疲倦,阳气衰微,阴气渐旺,邪气游荡,通过晚课,能消除疲劳,平静焦躁,产生精力振奋、有益睡眠的功效。
 
          因此,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六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皆精髓,让更多有缘信众了解和认识正宗玄门道法。
(志心顶礼恩师-陈应伟道长)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