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53回复:0
什么是慈善?我们为什么需要慈善?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之一。我们的老祖宗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做慈善,一代一代发展传承到今天。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社会保障具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所有这些改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停下慈善的脚步了?是不是就可以将慈善公益转交给政府和企业呢?要回答这几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慈善。
[p][p][p][p][p] 慈善是人性本源[/p][p][/p][/p][/p][/p] [/p]具体说,慈善源自于人性之本善,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赋本性,是秉性使然。孟子曾经说过人性本善,看到在井边玩耍的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了,所有的人都会伸出援手,这是出于潜意识的内心驱动而产生的行为。慈善是起于感性而终于理性的,感性的情感是慈善活动的动力和开端,之后理性的意识决定慈善活动发展的方向。 在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生存原则的动物界,我们更多见到的也是同类相助、相恤、相救的行为,当同类遇到生命危险时,一定会挺身而出,绝不会漠然视之。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更是具备了动物那种同类相助的秉性,并有所发展。我们不仅对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关怀救助,而且我们能够做到同情和怜悯遇到困难和灾难的同胞,拿出钱物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这是我们祖先做慈善的本性缘起,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人类是有意识的,主动自发地开展慈善活动与行为。这是通过基因的遗传,发展成为今天我们做慈善的人性本源。正如一位朋友所说,做慈善有瘾,这个瘾其实就是人性之本性使然,是通过行为的反馈激发了心灵中对于善的追求和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向往。 [p][p][p][p][p] 慈善是弱者福祉[/p][p][/p][/p][/p][/p] [/p]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由于历史发展的曲直缓急,由于个体的体力、智力等能力的差异,以及由于天灾人祸的降临,导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经济状况的显著差异,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现象已经比较罕见。 [p][p][p][p][p] 慈善是心灵净化器[/p][p][/p][/p][/p][/p] [/p]较长时间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腐朽观念,已经悄然冲击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已经腐蚀了许多人的心灵,人们的深层意识蒙上了厚厚的极端利己主义灰尘。经常有人说:我拥有很多物质财富,可是除了健康与幸福。是的,生活中很多人处于亚健康与亚幸福状态,在琐碎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疲于奔命。长此以往绝大多数人会感到精神压抑和沮丧。 [p][p][p][p][p] 慈善是社会稳定器[/p][p][/p][/p][/p][/p] [/p]客观地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甚至充斥着各种歧视和偏见,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现象时有所见。官民矛盾、贫富矛盾等各类社会矛盾仍然存在。政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文明,加快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步伐。在这其中,慈善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慈善,可以使政府与公民相互理解,有益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富人与穷人相互联系,缓和贫富矛盾,减小贫富差距,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推广到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慈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通过慈善活动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资源,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