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103回复:2
学佛先从做人起
佛陀设教,并不神奇,而是平凡切实,注重身心的反省与检讨。因此,佛在世时,每月均召开两次的检讨会(即半月诵戒),使每人来一个坦白的报导与批判,有过则忏悔,无过则加勉,养成佛徒一种不慕虚荣、切实为学、修身、做人的真朴风气。兹举三种典型佛徒。
有一次佛在检讨会中诵戒,即凭戒条来检举功过得失,其中有个叫须陀的站起来说:“我自学佛以来把家财尽量拿出做善事,虽然家中财产渐渐减少,我的精神很愉快,因我觉得自己帮助过许多人,做过许多好事。”佛就问他:“你为何如此慷慨去做好事呢?”他说:“因我听了佛法因果,知道作善得善果,故乐意如此做法。”佛当时就印可他,不愧是一个依教奉行者。 第二个弟子名叫阿迦达站起来,接着说:“我过去曾独自在深山苦修。严冬苦寒,我不以为苦。毒蛇猛兽,我不以为怖畏。在饥饿煎迫的时候,我只靠采山禽蔬果来充饥。我觉得此心清净明彻,犹如寒潭止水,湛然不波,一平似镜。”佛就问他:“你为何能放下一切,去过这样勤苦的生活呢”?他说:“我曾听佛说过,为佛弟子,要淡泊知足,清心寡欲,才能得道,我因不贪物欲,专习禅定,而获证悟,彻见真理,灵明自在。”佛听至此,也深加赞许,认为他能刻苦自励,而得见道,实为一个难得的好弟子。 接着第三个起来发言,是一个断了手臂的名叫旃陀的弟子。他说:“我自学佛以来,一边自己精勤求学,一边也顾他做利人的事情。有一次我的一个村庄,洪水泛滥,变成了泽国,所有房屋皆被洪水淹没,乡村里的人逃不出的,也被浸死很多。当时我坐在一个大木盆中,被水漂浮到邻村,幸而未死。邻村中有位师兄,富有家财,我为了救济同村受难的灾民,向他诉苦求救,他终是推说,钱物太少,不能救济多人。后来经我再三再四地苦苦要求,说服了他,得到许多食物和衣物,回村去救济灾民。谁知灾民闻有赈济,欢喜欲狂,群来抢食,我在人丛中竟被挤断了一只手臂,但我却不以为苦,因我看到他们有食有穿,神情兴奋,忘却痛苦。”佛就问他:“你又为何如此做法,连残废了自己的手臂,都不以为苦呢?”他说:“因我曾听佛讲,多生以来,修菩萨道,勤求佛法,牺牲为人,才得佛果,为了学佛,所以我也乐意,如此做法。”佛听了很为感动,同时也很欢喜,认为自己过去所修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乘行门,如今也有人实行了。 从上面所述三个弟子的学佛经历中,我们知道须陀是乐善好施的,阿伽达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牺牲救人的。这三种人的做法成了佛弟子的三种典型。这三种典型正可以代表三类佛法,因佛法广而且博,综合起来,不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类。 五乘者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法者,是指人天所修之世间善法,为声闻、缘觉、菩萨所共同修学之善法故,人乘修的善法是五戒:一、不杀生,近乎仁;二、不偷盗,近乎义;三、不邪淫,近乎礼;四、不妄语,近乎信;五、不饮酒,近乎智。佛谓修此五戒,世世不失人身,且得利乐。天乘所修的善法是十善:即是身业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不贪,不嗔,不痴。修此十善增上,可生天上享受福果。因此人乘法和天乘法是世间善法的根本,学出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都要从世间的善法学起,学得世间善法,奠定人生道德的根本,进一步才能学出世的三乘善法。如果世间善法的基础都没有,而高谈学出世的三乘善法,正如建筑五层高楼,而没有底下两层,顶上三层如何能安立得住呢?所以说人天戒善之法,是出世三乘人必须共同修学的善法。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连做人的道德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学菩萨、学佛呢?自然说不上了。 |
|
1#
发布于:2009-12-22 19:21
活着的目的
有个人,小的时候母亲因为想不开自杀了,母亲自杀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了,于是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阴影,这种阴影一直无法从他心中抹去,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弟弟也自杀了。亲人接连不断的死亡给他一种错觉;死亡才是人的最终去处。于是他也尝试死亡,但是屡次得救。报恩寺的主持看他可怜,将他收容在寺中,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能是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一天主持去看他告诉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可以每日坐禅,但我告诉你的是,坐禅其实也没有用的。那人疑惑地问道;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坐禅呢,主持回答道;就是因为没有用才要坐禅呀,那人顿悟了;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死亡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死了就死了,不必恐惧,不必担心,只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处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人应该为自己的事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死亡容易,生存却难,生存的好一些更难,所以,珍惜眼前,才能够把握人生的每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