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41回复:0
桂平:保护与开发的尴尬
http://finance.QQ.com 2009年09月16日00:35 南方网
本报记者 罗文胜 广西报道 人文和自然资源的品位过于“高端”,反倒抑制了旅游开发,广西桂平市目前正面临这一尴尬局面。 桂平市旅游局某知情人士表示,桂平拥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国内县级市中极为罕见。然而,全国评出137个“优秀旅游城市”,其中县级市39个,桂平却不在其内,过多的“国家级”头衔,导致项目审批权过度上移,搁置了旅游的开发维护,导致大量旅游资源被不当占用。 “国家级”的环境保护 该人士称,经过多年努力,桂平迎来前所未有的旅游投资机遇,年初树起“旅游立市”发展旗号。然而就在数日之前,当地主体景区再次升级为国家地质公园,桂平旅游大计可能再次中断。 桂平为广西自治区“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线”中心城市,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外,其主体景区包括4A级景区兼华南佛教圣地桂平西山、3A级景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珠江流域第一大峡谷——大藤峡,以及道教圣地白石山风景区(以丹霞地貌景观为标志性地质遗迹)四大块。 今年年初,广西、广东与建设部联合共建的南广铁路,公布了桂平市段设站定点规划,直接激发了桂平市旅游开发热潮。 7月份以来,广西区旅游局主持召开《桂平市文化旅游整体策划方案》论证会,通过《桂平市大藤峡旅游区总体规划》、《桂平市碧滩生态景区开发建设规划》评审,广西区经贸委重大项目办也将桂平西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项目;而到了9月4日,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将桂平上述4个主体景区约240多平方公里地面评为“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中国44家国家地质公园之一,根据最新规定,新获得资格的国家地质公园需进行3年期的达标建设,对既定开发项目造成直接冲击。 旅游管理“计划体制” 人民银行桂平市支行管理人员撰文透露,桂平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是信贷资金的不足,关键在于贷款抵押担保无法落实。森林公园林权依法不能用作抵押,在桂平,旅游业核心资产又属国家级保护对象,列为贷款抵押需要中央层面的核批,在地方不具有操作性。 在缺乏抵押的情况下,桂平旅游局近几年建立库存项目23个,多方筛选后,向银行推出6个,投资概算7.8亿,加上基础设施配套投入3.2亿,资金总投入11亿。政府方面通过上级下拨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引进外资等融资方式筹集60%,尚有40%约4.4亿需要信贷资金解决,但至今没有银行接单。 旅游业具有开放度高、产投比高、连动性强等特点,需要巨额辅助性先期投入。然而,桂平全市目前仅2家三星和3家二星级宾馆,一些景点更存在“行路难”问题,从桂平城区到龙潭和大平山的道路,至今还是四级公路或乡村小道,车辆行走十分困难。这种条件下,游客多数采用家庭自驾车游和散客自助游的方式,桂平旅游业资金流弱,信贷回收期长,门票收费权这类质押方式,并不为银行所接受。 上述旅游局人士称,桂平的旅游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旅游资源由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西山属建设部门,龙潭属林业部门,大藤峡景区则由市政府委托有关部门经营;除了涉及众多行政主管部门外,尚有林农产权因素,如西山总面积12平方公里以上,真正属西山风景管理处管辖的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近10平方公里山地为当地村民占有。这种情况下,要对旅游资源实行项目化包装或市场运作,必须要有足够资金对公私各方进行产权赎买,如果银行信贷缺位,没有投资商具有此一实力。 该人士称,“国家级”帽子,使得桂平旅游资源处分权和管理权处在高度分离状态。这些国有资源找不到项目载体,造成谁都能管但又没有谁实实在在去管的局面。村民长年在山上生活,乱搭滥建,多方修坟筑墓,严重破坏了西山的生态景观,同时还带来很大的火灾隐患与水源枯绝之危险。 近年来,各式人群西山脚下四处安营扎寨,据不完全统计,仅西山脚下的居民和饭店每年采自西山的水量就高达35×104M3以上,导致地表水在旱季近乎枯绝。西山基岩均为大片大片露头的花岗岩,松散的风化物量少且单薄,植物依靠强大纵深的根系从岩缝中吸取水分,由于取水过度,时至今日,昔日四处喷涌的泉水已近乎销声匿迹,局部山体地段开始呈现成片枯黄景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