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42回复:0
【道教文化】问道白石山,适合学《道德经》的三种人
广西桂平市白石山三清观
三方道人------刘代方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图片:QQ图片20141122092253.jpg ![]() 适合学《道德经》的三种人 以前的人认为,有三种人适合学道家。第一种是年纪很大的人,因为有了一定的阅历,可以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反观年轻人往往只能窥见事情的一部分,看见开头,却看不见结束,流于片面。 第二种是非常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不一定很大,但是非常倒霉,一路吃瘪,做什么事都不顺。失意的人总处于逆境,长期下来倒也可以得到许多体会。 第三种是非常聪明的人。中国历代的作家,从较早的秦汉时期,到后来的唐朝、宋朝,许多文人都非常喜欢道家的思想,他们所用的语汇或寓言,表现出来的生命情调,跟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最明显的就是这些文人和大自然亲切的互动,在儒家方面就很少见。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显然就是道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大自然沟通,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图片:QQ图片20141122092302.jpg ![]() 道家与儒家的分工合作 不过,儒家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比如怎么样隐居、怎么样游山玩水,这不只是老人的专利,像青壮一辈也懂得如何规划。但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交给谁来担当呢?谁来承上启下?由此观之,对社会的功用来说,儒家和道家就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了。 图片:QQ图片20141122092306.jpg ![]()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同时都有两种深刻的需求:一方面,从小接受社会教育而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的各种教导和照顾,希望自己能够社会化,在学校里尽量学习社会的一切规则,以便将来进入社会后可以就业,然后循规蹈矩;另一方面,进入社会之后,逐渐希望活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总感觉自己好像只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在社会的大机器里,多一个我或少一个我,都不会有什么差别。一想到这里,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失落了。 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约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显然比较倾向道家。而儒家就是要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有一种责任感,压力比较大。比如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却还是努力去做,这是很伟大、很悲壮的情怀。如果长此以往,有时候难免觉得“何必如此辛苦呢”?白天上班已经够劳累了,回家后还要延续白天的工作,为什么不能松懈一下,让自己转个弯、换个角度来看人生呢? 图片:QQ图片20141122092300.jpg ![]() (志心顶礼大罗三清三境天尊) 贵港市道教协会 桂平市道教协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