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19回复:0

【道教文化】问道白石山,从《道德经》参悟“道”在心中、口中、行为中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4-11-12 11:17
广西桂平市白石山三清观
颖川道人------陈应伟   浅见


图片:200903090218476524.jpg



“道在心中、道在口中、道在我们的行为中,”也就是道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的生活中。


“道”在心中


      许多人学道,目的为了要明心见性、开悟得道。而“道”在哪里呢?道在每一个人的自性中,道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中,所谓:“道在心中坐,不要蹉跎过。”既然知道“道”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便不能浪费时间、生命、光阴,不要糊里糊涂地,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那样太可惜了。因此,每一个今天,我们都要好好用功。


      有一些人只知道希求明心见性、开悟得道,却不知道如何来修行?认为一旦明心见性、开悟得道之后,便可万事具足,得大自在,有大福慧了,所以老是期待著、梦想著:早一点开悟得道吧!还有一些人,知道想求得开悟,但在开悟前,应该做些什么呢?以为大概是拼命地打坐吧!只要坐出名堂来,就能够明心见性,开悟得道了!这话是没有错,老子在得道之前,也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在苦行林、在雪山、在岩泉下打坐,那时因为道法还没有现前,没有人给他说出道法的道理,所以老子祖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摸索,因为没人告诉他:“人人心中有“道”。”也没有人告诉他:“无常就是无我,人生有苦,是因为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能警觉到无常、无我,所以贪生怕死、瞋恨嫉妒,因此无法明心见性。”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道法,老子祖师花了那么长时间的代价,开发了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已知道一切众生都有“道”性,我们就不必再花那么多的时间。因为现成的大道真法,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只要相信“道”中所说的话,照著来用在生活里就好。所以在正一派“万法宗坛”中,非常重视在平常日用生活之中,体验“道法”和实践“道法”。


图片:6965395_144351162390_2.jpg





      当我们皈依太上三宝,当我们学著用“道”法,我们就已经开始走上至真圆满的太上大道了。此时已经知道修行大道的方法和观念,只差自己实践的功夫不够,那我们更要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就是要受持道法,继续努力。所以在正一派“万法宗坛”的修行者们,就没有像太上祖师未成道之前那样,要不断地打坐参悟的功夫,才能明心见性。“万法宗坛”认为只要你遵照著“道”法去做,随时放下自我的执著,当下就能明心见性。


      “道在自心中”,这是道祖告诉我们的。因为我们的自心就是“道”心,只是因为有烦恼,所以“道”性不现前,道心被烦恼心所遮盖,所以只见烦恼不见真“道”。但是我们已经皈依了太上三宝,已经知道了“道”法,心中常念太上三宝天普,即与大道相应,与“道”合真。


“道”在口中


      道在口中,就是道的语言,即是智慧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柔软的语言、安慰的语言、鼓励的语言、赞欢的语言、教化教育的语言、感动的语言。而我们究竟用的是什么语言呢?如果是学习道法,虽然内心中还没除烦恼、证道位,可是我们已经知道经典里告诉我们,道的语言,就是“道”与他人讲话所用的方式,现在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就应该照著去做。可是很多人有很多的推托,会说因为自己的烦恼多、业障重,因为自己的心还没有明,智慧之眼尚未开,所以没有办法像道尊老子以及玉皇四御高真们那样,用智慧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柔软的语言、安慰的语言、鼓励的语言、赞欢的语言、教化教育的语言、感动的语言、感恩的语言。实际上,这都是自己在替自己开释、脱罪;我们是应该可以做得到的,但自己就是不想做,也没有意愿做,所以随口而出的,多是粗恶语、挑拔语、妄语、绮语,很少是道法的语言,这是违背了“道在口中”的原则。


“道”在我们的行为中


      道在心中,道在口中,同时道也在我们的生活行为中。不论是不是已以开悟了,或已经明心见性了,我们学习道的行为是应该的,所以学道应该是学他的心理行为、语方行为、身体的行为,经常学习道的这三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学道。否则只是学道打坐,那是学坐,不是学道,跟道法不相应。


      若要身体的行为合乎道法的原则,就是要将道法在我们平常日用生活中表现出来,我们的生活行为,要以三界十方为准则,全心全力,做到自利利他,利益众生的目的,这才是学道行、学戒行。如果我们的生活行为不检点,身口意三业没有一定的标准,不仅对自己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对他人也造成许多不方便的困扰和烦恼,并已远离学道的生活了。


图片:0023ae9bc7a60d54a64b1b.jpg





      我们的身体每天从早到晚,究竟是轻举妄动呢?还是每一个动作都在自利、利他呢?或者是仅仅自利而不利他呢?事实上,如能做到真正的自利,一定也直接或间接地在利他。有一些行动,当下是为了自利,但是影响所及的后续发展,都能使环境中跟我们共同生活的人,乃至于在我们之后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也得到利益。




      在全真十方丛林里,每天打坐的时间是不多的,只有早晚各一炷香,工作的时间倒是相当多,每天起早待晚,也就是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只睡中夜时分四到六小时。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著农耕的生活,是全真自中元代邱长春大师以后的生活方式。当时全真的道观是在山间,每天是到山上耕作,所以叫做“早出”;每一个人都应该早出,上从一庙之主的方丈大师,下至所有的常住大众乃至弟子、道众,全体出动,都得工作,没有例外,故称为“全道”。白天在工作之中,也就是在过著自利利他的修行和生活,因为工作是为了道观道粮的自给自足,同时培养互相支援、彼此合作、大家付出、共同分享的和合精神,更为了维持道场、住持三宝,让正法住世、道日增辉,所以需要劳务的工作,来作为全真的生活。


      我们看到直今天很多道院生活方式,平日的工作时间也是蛮多的,在法堂里打坐的时间并不多。但于一年之中,会打几个“道戒”,称为“道圆”,又称为“接心”和“明心”,用来精进打坐,克期取证。


       这样的时段,在全国则有两个“一是在冰冻三尺厚的隆冬,田里的泥土也冻得像石头,这时不能耕作,所以关门打坐,称为冬的安居,又称为结冬。二是在炎热的夏天,火伞高张,太阳强烈,可下田上山工作的时间非常短,要做也只有早上及傍晚做一点点,加上夏季多雷雨阵雨,土中也多虫蚁出没,耕作很不方便,道众们就有仿道祖世古规结夏安居的清修方式。而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已从农业社会进入工商业社会,不论冬夏,照样可以在暖气房及冷气房内工作,并且可以日以继夜的工作。


图片:0023ae9bc7a60d54a62510.jpg





成就众生、成就道场、成大道法业。
       现代道观的环境条你件,现代道法修行者的生活方式,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型态,为了接引成就大部份在家居士,多半利用周末的休假日来道宫修行,所以有周日的“道”坐共修。至于我们“道戒”,不论在台湾或大陆,都是配合学校有寒暑假的假期,以及国定假日与周末相接的连休长周末;工商业从业人员虽然没有寒暑假,但他们有自己的年度休假制度,所以鼓励他们将假期用来参加“道戒”。


   白天我们都在上课、办公、开会,在为道场、为信众、为国家社会奉献而做自利利他、弘法护法的工作,我们也没有一天到晚都在打坐。出家众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把道法的准则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用“道在心中、道在口中、道在行为中”的生活态度,进行清修。譬如我们的出家众也在做拣切菜、洗碗筷、搬碗盘、摆桌椅、扫庭院、开车、擦车、洗车、操作电脑、打计算机、写文章、上课、出版书刊等等工作,工作之时,体验身心一致、体验三业清净、体验“道”的悲智愿行。所以虽然跟社会上的一般工作几乎一样,可是我们的存心,不是为了名利物欲的追求,而是为了学道修法,奉献我们的时间,来做这些工作。我们用这样的修行方式,以成就众生、成就道场,也就是在成就我们自己的道业。


   成就众生、成就道场、成就道业,将这三点加起来,就是道在我们“平常日用中”,这是修行常用的一句成语。因为“道”在平常生活中,虽然你还没有见性明心,还没有开悟得道,但已经听到了道法,就该应用道法,并且将道法做为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的依准,这就是“道在心中、道在口中、道在行为中”了。如果身口意的行为,跟“道”法不相应时,必须起大惭愧,至诚忏悔。


图片:0023ae9bc7a60d54a62711.jpg





“道”与“法”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道”既是让我们明心见性、开悟得道的观念及方法,也正是修行的目标,因此“道”心等于“法”心。古代祖师们所指的“老子西行意”,就是平常生活里的道心、道言、道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表露著“道”的悲智,便是真正的修行。


请问诸位,当你与人家吵架的时候,“道”在哪里?你在生闷气时,“道”在哪里?你在与人交谈时,“道”在哪里?你在工作时,“道”在哪里?你在休息睡觉时,“道”在哪里?那时的“道”,是被你蒙在鼓里了呢?还是清楚地跟你生活在一起?请诸位不断地品味:“道在哪里?法在哪里?”  
(志心顶礼大罗三清三境天尊)
贵港市道教协会
桂平市道教协会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