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63回复:0

【道教文化】问道白石山,道教与茶道文化的传承发展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4-09-27 16:47
广西桂平市白石山三清观
三叶道人------陈庆


图片:1_20120921200908_bqlga.jpg



  道教道茶生活综述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思想
我国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在五大宗教中,唯有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他都是外传的宗教。道教是老子为教祖,与孔子、释迦牟尼被誉为东方的“三圣”。信奉主要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即“道”的教化和说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大自然的规律”。而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所以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永远摆脱尘世的疾苦与烦恼。在个人修养上,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做到“不自矜”、“清静无为”、“清心寡欲”。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两种: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和平的世界。二是企图通过个人修炼延年益寿厚道成仙。道教的思想渊源还包括古代崇拜鬼神、巫术和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思想。


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在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由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的天师道,所以道教徒称他为教主。据传他先在江西贵溪景上清宫龙虎山修道炼丹,以《道德经》为经典。后入蜀布道。

图片:8a24e9a1d92cdbe1-5e9b88775b0f3bcf-742b7d246955b36eeed47216cdf72802.jpg


道教创立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有着重大影响。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必须了解道教和它的发展史,所以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同样要研究中国茶文化,也必须研究道教及其思想。


佛、道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佛教徒修来生,企求死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道教徒修今生,盼望长生不老做神仙。道教徒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注重研究炼丹、气功、医药、养生,所以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同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都和茶的自然属性,品性和功效紧密相关,所以道教徒说茶是“仙草”、“草中英”,因而爱茶、嗜茶。
 
道教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它的传播和影响却逊于佛教,清代文人李渔为庐山简寂观书写的一副对联说厚非常的形象: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教。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同样的道理,与“茶禅一味”的文章铺天盖地,仁智各抒已见。写茶与道教结缘的文章却寥若晨星,沧海难免一栗。基于要研究中国茶文化就必须研究道教草成此文。

图片:1287739194873_1287739194873_r.jpg


(二)早在三国时期道教徒就开始种茶饮茶
浙江天台景 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著称,为道家修身炼丹的圣地。
葛玄(164-244),三国丹阳(今属江苏)人。是著名的道教学者,誉为葛仙翁。青年时期登天台山修道炼丹。在乱云飞渡,云雾缭绕的归云洞开始种茶,曰:“葛仙茗圃”。今遗址犹存,尚保留有33株灌木茶树,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宋代《天台山赋》也有“仙翁种茶”的记载。
陆修静(406-477)今浙江人。南朝宋道士,曾在庐山修道,相传他削壁种茶,待考。


陶弘景(456-536),今南京人。南朝齐梁 时期道家思想家、医学家。入梁隐居今江苏茅山,潜心研究道学、医药。曾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并撰《本草经集注》等书多种。他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他认为饮茶有利于减肥轻身、健康长寿、羽化成仙,这是从道家修炼的角度得出的观点。


(三)唐宋时期
道教之祖老子姓李,与唐皇室同姓。故唐高祖封道教为国教,企图利用神权来保护皇权。下诏全国各州建道观,将《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项目,还送女儿当道士。玄宗下诏全国各户必备《道德经》,置诸经之首。并教人画老子像颁布天下。还亲受法 ,创设道历,将老子诞辰作为纪念日。天宝七年(748),州封江西龙虎山 道陵为“太师”,免除田赋。中和四年(884),僖宗封张道陵为“三天佛教大法师”。道观也很多,长安有30所,全国有1900余所,道士15000余人。
 
唐朝茶叶飞跃发展,道教徒种茶饮茶之风日炽。据载:“王氏药院,咸通间有术士王生居之,有茂松修竹,流水周绕,及与榧树,茶园,今址存马。”溜州刺吏王园、山人王昌宇,大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同登泰 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微各携茶、药相侯于 马岭,同登王母池,登高之兴,无所不至。”又有“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的记载。


除此皮日休有“神草延年出道家”;郑谷有“爽得心神骑鹤,何须烧得白朱砂”;刘禹锡有“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 石人”;司空图有“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句,不胜枚举。
 
道教经历了五代战乱,出现了衰微景象。
入宋,道教复兴,出现了两次着重道教热,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诡称人皇九人之一的赵玄朗是自己的始祖,于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赐24代天师张正隋为“真静先生”。第二次是在宋徽宗时期,“既隆道教,故京城佛寺多废毁”,开封寺院改宫观69所,僧尼改德士,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生设大斋,辄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许多士大夫也信奉道教,北宋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

图片:proxy.jpg


欧阳修有《送龙茶与许道人》诗云:
颖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四)元明清时期
元初,在金朝民间兴起的全真道新派,其传人丘处机得到篆古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召见和敬重。当时蒙古军“蹂践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浮戮,无所逃命。”丘处机“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 虑二三万人。”这是全真道兴盛的重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曾入皇觉寺当小沙弥,受佛教思想的感染颇深,对道教不感兴趣。但嘉庆帝笃信道教,登基的第二年便在乾清宫建, 连日不绝。死后,得宠于宫中的道士便被惩处。但道教在士大夫和民间仍有相当的市场。


满清入关, 喇嘛教为国教,道教地位下降,但乾隆以前,对道教的礼遇仍如明制。乾隆帝则害怕“异端方术,”“惑众造反”,在乾隆十七年(1752),降56代天师张遇隆为五品,并一度停止和入观,但民间信奉道教者则历代不裹。
 


(五)结论
一,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据《史记》载:黄帝在甘肃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教传道之始, 所以道教是中国最古老最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道教学者葛玄在三国时期就首辟茶园种茶饮茶,所以道教与茶结缘早于佛教。


二,道教的教理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在个人修养上要做到“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建立一个公平的、和平的世界,并企图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目的。茶的自然属性,药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正适合道教徒悟道也悟茶,通过饮茶使心灵得到清静、恬淡、扶寿、成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真谛。
 
三,陆羽创造的煮茶风炉,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支体均五行去百疾。巽主风,离主火,风能生火,火能熟水。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去达到“去百疾”、养生、羽化的目的。八卦、五行都是道家的教理,所以道教嗜茶,自然理在其中了。


四,道教徒爱茶,种茶,饮茶,并以茶敬鬼神。到清代还从事茶业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和宫观经济以及促进商品流通都作出了贡献!
(志心顶礼恩师-陈应伟道长)
贵港市道教协会
桂平市道教协会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