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097回复:4
方言与国语的对决
国语是一种标准的通用工具,但却是不够生动的相当僵化的程式化表达手段。当然高水平的艺人除外。
方言大多数其文化底蕴、历史积淀、语调差异及感情色彩要比国语丰富得太多,词汇的微妙变化可产生更大的联想空间有更为丰富的表现能力并且更易为熟习该方言的人理解与沟通。 所以,在作为全民族共同的交流工具时国语当然是公认的无可替代的工具,但在语样的表达层次多样、细腻及人性化方面,方言要远胜于国语。我的观点是国语作为特定场合不得不用时的主要工具是必学的,正如现在的学生必学英语一样,但方言对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其生命力是强大的,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上它超过了国语在,意思表达上它更言简意赅而涵义丰富,这点,在原先并非国语区而现在强行推广国语的地方比对尤其鲜明。 粤剧名演员倪惠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本次大会上提出了对粤语衰败这忧虑,这是不止一个粤语地区而是好多不同方言区人们的看法。作为这个题目讨论的代表性方言,我想使用粤语来作案例;而作为“本非国语地区而强行推广国语一统”所造成的典型代表,我想用南宁及台湾作案例。 没有参照过任何的书籍,相信很多专家都会有过相似的研究。我仅以自已碰到的一些场合来作为证明。 首先必须声明,强制推行的国语化语言与普通话的祖籍地东北话并非同一件事哪怕前者是后者的儿子,因为东北话本是“方言”,词汇丰富这点可以从赵本山等艺人的出演中看出来;而提纯简化并标准化之后的普通话是远不及它的祖先这么丰富、诙谐及带有民俗民风的支撑的。 国语在今天是更加地浅白了,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的迅速衍生,对国语的影响甚大,当然,负面的影响更多一些。 2007春晚上的一句名言:你太有才了!令到我们对于现代白话文的肤浅有了更多的印象;韩寒的“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B”其粗鄙足以令上一代人倒退三尺。国语正在失去其原有的优雅与深沉,而方言则仍然是生动活泼的象征。 【先看台湾国语】 台湾国语:有幸得很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能够比较方便地看到了一些台湾节目,因此也就对台式国语有了很多的印象。从阿扁的声嘶力竭的陈词到马英九慷慨激昂的游说,从那阳转阴性的娱乐主持到囚而放的李大师,他们的声音亦足以代表了整体的台岛语言水平了吧? 可以这么说,声音很怪没有抑扬顿挫是早为大陆人所知的了,但其词藻的苍白与累赘却是新发见。当年的“移民”太杂只好用国语来一统岛国,但沦落至如斯境地恐怕是没有人料得到的。笔者有不少台湾亲友,见面自然是用的国语,那种近乎口吃的感觉,在与香港铜煲们的对比之下实在是不可忍受。而常年在粤与台商们的接触,我觉得他们之中年长的一辈,文字功底都还不错但语言能力则不论年纪都是不如人意的。这种状况,大体上是拜国语所赐:不是自已的母语及不是在原生地而强制推广的语言必然苍白。 【再看南宁】 南宁:这是一个强制推行普通话而自已的母语又不能很好保留的典型地区。(珠三角也是推行普语但其母语不但没减弱生命力更加是在发展之中)南宁的上一代人本来是讲白话的与粤西地区一模一样,但现在全城皆操南宁普通话。这是一种什么语言啊!既不是标准北方话的音调也不是桂林这样的“官话腔”,既没有吴侬软语的绵软、更不具备大西北的粗犷。每个字念出来都带着一个声尾,大概是耶或者哟,与台湾话有点儿相似的尾音,听落让人感到不伦不类。最糟糕的是词汇的稀缺,因为它本不是以此语言作的母语,所以形容事物便只有动用书面语言,并不象东北人那样有随手拈来的味道。 在南宁街头与某老人对过话,他们对此甚不满,虽然其普通话是流利地随口而应的但真的是苍白乏味。语言不该如此!老一代的人还能操白话: 当地人大体上是承认方言叫“白话”而并不承认是“粤语”,这没有问题,只要是方言就是具有大生命力的语言。在80后的人中间,白话面临失传,多数已只能听不能讲了。市中心有一条小食街,我专门用白话买东西,年长的虽然是用普语招徕但即刻操白话回应并且也很“生鬼”(生动),看来是乐于同我白话对白;年青的则明白我的要求不过大多不能以白话应答而是用那个难听的南宁国语回答。 这是个问题吗?从生活上来说没有问题我买香烟他也不会递给我茅台,从文化上来说,那么这种强制推广是扼杀民间文化。没有根的“国语”是苍白的,阿拉虽勿懂上海话但在里弄听大妈们的家长里短我知道是很生动有趣的。北京的老胡同里的京腔是损人不带一个脏字的绝妙之作,但那是“北京方言”。《东北一家人》剧中的语言也很生动有趣,但那是国语之母啊。反正不能是台湾和南宁的官方语言。 【粤语的精妙 】 电影片段: 曾志伟:2万银,同我将丧强既耳仔“落”左渠。 周星星:杀你! 这里就有很精妙的用语,“丧”字常用作花名,也是动词,亦贬亦褒亦庄亦谐。可以是形容一个人癫狂玩世另类风流也可以是形容为人疯狂与社会为敌。 "杀你",常与击掌合用,广东人必明白但我在天涯用此词竟被人骂我开杀戒。这词意为“成交”,好形象很传神。 周星驰之“无厘头”,本来后边应该是还带有一字为粤语粗口,现在化为三字词也是个好精确的词,我想不到国语里有对应的词好在现在已经放之四海而皆懂因了港产片的流行,粤语的一些精妙已经被人移植——但常常会乱用。 再看看我们自幼耳熟能详的一些字句: 大姨妈——源出何处不知道了,用来暗示日用型与夜用型又几传神; 擒青——形容猴急急之人太妙了,老人常会这样对后生讲:娶新抱?唔使甘擒青,未闻过女人“除”咩。“除”,体味也。 频淋——形容做事忙乱无章法,相同的有俗谚:一系唔做野做野打烂野。 腾鸡——遇事乱了方寸,其实包含的信息还止于此,通常师奶们遇到大事是会腾鸡的,不腾鸡果个就好硬净系铁鸡乸了。 只揪——单挑,单打独斗 揾食——找生活找活路,这是从大的用 处上讲,小处则是字面的找好食之物。广府人打招呼不仅是“食左未”,更有“近排响边树揾食”(近来在何方谋生) 的例句。 整蛊——戏弄某人,不过其中的韵味又岂是国语可以相当的? 拉埋天窗——结婚。旧时西关大屋均有天窗,你不拉埋难道做公众秀咩? 唔该——有多谢之意但远不止多谢甘简单,可以有借光、拜托了、行行好等许多含意并且可以成为人们见面或分手时的的致辞,并成了打电话的开头语等。 攞彩与邓庆——有看别人的笑话、幸灾乐祸等多种意思在内。 ------------- 广州话中的歇后语也是非常丰富的,太多了恕我不列。 还有就是粤语爱使用花名(外号)能充分表现民间的诙谐与智慧。这在生活艰苦的年代有,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更多,有许多从中原古音流传下来的用语也完全的融化在现代市井语汇中,令到粤语多姿多彩。香港是很自由的自由港,所以也就更多创作,港产片里是充分显现了其语言的丰富性。在日常词汇中的“花名”也搞笑且传神,粤谚中有“有中错状元无起错花名”一说可证。例如将曾荫权称为煲吠曾,将劳斯莱斯谑为“鳌甩螺丝”,早上打卡是为“督龟”晚上操FIT则是“煲夜粥”,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焉。 |
|
|
3#
发布于:2009-09-17 18:52
形容非常生动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