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86回复:1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1)——宽运法师演讲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9-09-25 13:15
前言

 教育”一詞來源於拉丁語"educare",意思是“引出”。如保證人類延續、促進人類及社會發展等;概括而言,教育是人類傳遞和開展文明的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曾說:“教育,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教育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就得以發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達成。”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見。

  佛陀于菩提樹下成道後,指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陀因此而住世49年,廣宣教化,目的是為了教育眾生開發真如自性,破迷去執,從而獲得解脫自在的人生。

     在許多經典裡都具體提到過佛陀的教育目的。《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件特別的大事就是要使眾生斷除一切煩惱,獲得出世的智慧。這是佛陀教育最獨特的地方,是其它教育家所不能及的;因為其它教育家只能使人獲得世間一般的知識和修養,佛陀卻要使人獲得徹底解脫的智慧。《大日經疏》卷九曰:佛陀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一切眾生都獲得沒有負擔的知識和真正的智慧。《心地觀經》卷二亦說:佛陀教育眾生是為了啟發眾生無窮的心靈寶藏。佛陀不但善於教化眾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經》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陀要我們反求諸己,這才是最高的教育。

    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乃至無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範,其實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舉凡世間一切的知識、德性、思想、技能,都可總攝於佛陀的教育範圍之內。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舉止品德的修養,是為“戒學”;次重身心的調禦,名為“定學”;進而重視真如自性的開發,即為“慧學”。佛陀不但善於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緣等十二分教,以及四攝法、四悉檀等法門,其教育特別注重教材及教學法,即所謂的應病與藥,觀機逗教。

    佛陀的教育方法靈活巧妙,而且有教無類。它針對眾生的根機,而施與各種權巧教育,或“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或“以古證今的啟發教育”,或“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無非為給予弟子鼓勵與期許。所以說:“佛教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脫煩惱、解脫生死,是成佛作祖的教育。”佛陀是最好的老師,他具備了最優秀的教育家的素質,一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在他那裡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
    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佛陀的追隨者,無論是行者或學者,欲續佛慧命,欲將佛陀偉大之教法流傳於後世並發揚光大,當前之要務,即是重新確認佛教教育的意義、價值與定位,承擔時代使命,努力建設佛教事業,迎接社會的挑戰,開拓未來,利濟社會,造福人群。是故,就當前佛教教育工作實況所需,作檢討性之省思與建言,應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佛教教育之定義

    佛教教育的定義何在?佛教教育基本包含兩個層面。

    從廣義來看,佛教教育是一種覺悟的教育(“覺之教育”);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轉染為淨,斷惑證真,超凡入聖;整個佛教的義理,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從初發心到成佛,整個歷程都必須由佛教教育來引導。其中戒、定、慧三學是根本的教育內容;社會各界──九法界眾生是根本的教育對象;指導行者通過聞、思,進而修,是根本的教育過程;應機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從狹義的角度來看,佛教教育是佛學知識的傳授。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使學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論,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種佛學知識是基本教育內容;特定的某類學生是基本的教育物件;側重于聞、思是基本的教育過程;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的教育手段達成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可以說,當前全國各種大小佛學院所進行的佛學知識教育,即屬於狹義的佛教教育。

    此中的界限劃分並厘清以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教育目標最起碼包含兩個:終極目標――成佛;階段目標――掌握某些佛學知識。從二者的關係來看,廣義的佛教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狹義的佛教教育則是佛教教育的基礎。如果不能分清這個差別,將廣義的佛教教育和狹義的佛教教育混為一談,生

硬地將廣義佛教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強加到狹義佛教教育之上,便會引起教育措施執行上的混亂。

    佛教教育的定義清晰了,再來檢討佛教教育現時的困境與難題,然後擬出改革、發展的方法與方向,才可能成功地落實推行。

    二、佛教教育的方法論

佛教教育之方法為何?從教學方法來說,佛陀主張契理契機,瞭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佛陀對他的學生可以說是瞭若指掌,完全瞭解他們的性格特點、智力差異、個人專長等,故能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佛陀把教育對象分為三等,上等即是菩薩乘,中等即是聲聞乘,下等即是人天乘。上等人了悟宇宙實相,以同體大悲之心,捨己為人,寧願自己下地獄,只願眾生得離苦。這種人叫做菩薩,佛陀為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攝”等菩薩乘的教育。中等人認識到眼前一切都是虛假不實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時時緊逼,因而就對人世生起厭離心,要求解脫人生的痛苦。佛陀為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給他們施以“四諦”、“十二因緣”等聲聞乘的教育。下等人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希望積德行善以求得福報。佛陀為適應這類學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在教學態度上,佛陀始終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佛陀反復強調,佛就在我們心中,心外無佛可得;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心中本有的潛能(佛性),走向大自在、大解脫的境地。從這一哲學基礎出發,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佛陀提倡啟發式的教學原則,他總是循循善誘,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品德的形成、智慧的開發,是學生們主動學習、思考的結果。老師的作用表現在啟發和誘導上,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前提,學生的自覺學習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

由此可見,佛教不僅是宗教,而且是教育;是一種教人覺悟的教育;教育是全人類共同的、永恆的需要。因此,佛化教育的推行,正切合時代、社會之所需;佛教學院的興辦,除了以佛學為主,並增設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課程之外,其它課程則與一般學校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讓學生在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同時,更能接受到佛陀的教育,善根深培,將來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1#
发布于:2009-09-25 13:24
  三、佛教教育現況之檢討  
佛教教育工作,事關佛教人才的培養,關係佛教百年大計。眾所周知,中國大陸地區的佛教界和學術界至今依然存在著“三資危機”:師資斷層,資金短缺,資料匱乏。從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復算起,大陸佛教教育在“文革”後已經歷二十餘載。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亦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種種的不足。目前大陸佛學院辦學品質普遍偏低。首先,在生源的素質上普遍較差;其次教學品質不足,由於師資的缺乏及不穩定,以至於許多課程只能視師資而定,無法按照教學大綱進行開課;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仍然採取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啟迪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無法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與研究的興趣。

而在師資方面的問題尤為嚴重,首先,在素質上,許多任教的老師都是剛畢業的佛學院學生,其本身的專業不夠成熟,知識還沒有經過消化與提升,所以往往照本宣科、毫無新意;其次,在知識的廣度上缺乏,對佛法的整體把握與外學知識均不足,因此授課時不能觸類旁通;以致在講課方法上普遍不規範,自身又沒有接受過授課方法的訓練,所以講課時很難生動活潑而吸引學生。

 此外,在辦學形式上,從全國佛學院的體系來看,存在著嚴重各自為政的現象,遍地開花“小而不全”式佛學院,到處皆是,並沒有按照高、中、低三級來進行辦學;在課程設置上,亦沒有側重,教學設施和教學水準無法與海外同類院校相比,以至於許多學僧無法受到系統的教育;在辦學體制上,只片面仿效世俗學校之學制和師生職銜待遇,造成非僧非俗之政策導向,“學修一體”和“寺院管理叢林化”得不到制度上的保證。因此,整體而言,目前全國佛教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仍無法與社會普通高校教育接軌,就更談不上與國際佛學研究接軌了。

與此同時,教內有些長老缺乏全域觀念和未來眼光,對培養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例如對佛教教育事業在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遠遠少於用在修廟、塑像、開光、升座等方面的投入;我們對電化教學、電腦運用、建立佛教網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佛教教學資源;二十多年來全國各級佛學院培養了不少人才,卻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高層次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學僧信仰淡化、戒律鬆弛、未能荷擔起住持佛法的重任;對廣大居士普及佛化教育亦不夠重視,更缺對居士骨幹的專門培訓。

在佛教界的各級崗位上,大量既未經過系統的宗教政策訓練,又未受到佛法知識薰陶的工作人員之存在,很難成為推動佛教教育的有力增上緣。至於面向社會大眾的佛教文化教育,因受上述理論觀念的困惑,尚未走上正軌。佛教在信仰、社會、文化三個層面中的有限資源,並未得到整合和有效運用。

   如此等等,說明佛教現實的需要和人才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教界某些保守觀念和佛教教育事業發展的步伐,已出現遠遠跟不上的形勢。其解決之關鍵即在於開放思想,更新觀念,改善體制,靈活管理,以認真務實的精神解決佛教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機遇與挑戰。

   四、佛教教育的時代使命與挑戰

    21世紀,可以說是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流的世紀,是一個各種宗教由對立走向對話、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並駕齊驅的世紀。而佛教作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其圓融和諧,相容並蓄的性格,在此世紀潮流之中,無疑肩負有許多神聖的使命,其中一個重大的任務,即是要致力發展佛教教育。

    就客觀環境來說,不僅過去佛教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待解決,今天更面臨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佛教教育工作的形勢仍然是相當嚴峻的,培養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要求空前緊迫。

    佛法的弘揚或佛教教育的興辦,基本上不離兩大原則,一是契理,一是契機。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今天,此兩大原則卻遇到空前的挑戰。一是佛教發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唯有對佛法深入研究或有修有證的人,才能從中體認佛法真諦,並使自己的言行與佛理契合;二是近百餘年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宗教與思想文化體系,百花齊放,競爭日趨激烈,佛教面臨從未有過之複雜情境與機遇。因此,佛教需要大量有識之士,對此進行認真的研究,並作出艱苦的努力,才能使佛教適應時代,適應不同的社會,契合眾生之機,讓佛法種子普植于人心。時代正不斷地呼喚人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顯然,只有契理契機地辦好佛教教育,培養出一大批佛教研究人才、弘教人才、寺院管理人才和有德有學的僧侶,才能使佛教發揚光大。

    五、佛教教育的推展與未來瞻望

    以歷史為鑒,結合當前實際,面對目前佛教教育所存在著的種種問題,實在不容易處理。近年有教界大德指出:佛教教育還得回到傳統的佛教教育中去,要繼承佛教的傳統教育模式,在以傳統佛教教育為根本的基礎上,吸收學院式教育的優點,以此來建構佛教的現代教育。(濟群〈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

    概要而言,可從推行全方位教育;改進辦學模式、課程設計及教學管理體制;增強建設師資,並運用現代化手段、加強佛教院校自身建設等方面入手。

    我們應該看到,學院教育中所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弊端,如世俗化的傾向,對知識的偏重、修行與修證次第的缺乏、正信的建立和威儀的培育等問題,這種種問題的出現,並不完全是學院教育本身所造成的,其中既有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的因素,又有學制的不完善和人為操作失誤的因素。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能在發揮學院式教育優勢的同時,適當地保持傳統叢林的修行風格,將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一條適合現代僧才成長的新路子。實際上,這條路也是中國佛教界一直在摸索探求的,“學修一體化”和“學院管理叢林化”口號的提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1.全方位之教育

    對於佛教教育如何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教界人士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例如:現時的僧教育,除了知識與文化的教育,除了對於經典和宗派理論的研究講習,還應該兼顧以下幾個方面:(1)要注重對於學僧的世俗學問和技能的培養;(2)更重要的是培養學僧的僧格。也就是注重僧人的精神境界的熏習和養育;(3)僧教育應該能夠造成僧人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關心社會,關心現實;有是非觀,和基於是非觀的政治觀、法制觀;還應該有適應現代全球化社會的思想觀念,例如對環境保護、生命倫理、人權和尊嚴都有如法如理的清醒認識;(4)佛教的僧伽教育應該特別強調對於現代社會和現代化的瞭解和適應。這包括了政治上的適應,更包含有對世界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認識和適應。(宋立道〈關於僧伽教育〉)

     2.辦學模式與課程設計之改善

    就現在的綜合國力而言,沒有一個地方或寺院能夠辦起一所堪與海外佛教大學相媲美的佛學院,但我們可以通過結合全國的力量,逐漸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看見,地方、叢林和民間力量辦學,在當前已經蔚成風尚。“民辦”院校不僅僅是佛教協會“公辦”院校的合理補充,很可能會在新的形勢下,以更有力的投入和更靈活的機制,成為“公辦”院校的競爭對手。隨著佛教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各種“民辦”院校有可能會在互助互利的基礎上形成股份制式的聯合。若果能如此,不僅會為中國佛教教育走出新的路子,也將會深刻地改變現存的教團體制。(王雷泉〈走出中國佛教教育困境芻議〉)

     而有關改進院校佛學課程之講授,則可考慮四點建議:一是增設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和經典的課程;二是引導學僧自主地獨立地學習佛法和各種專業知識;三是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培養的工作;四是創造條件,建立佛教大學。(楊曾文〈新世紀的佛教教育〉)

    3.充實課題研究

     在課題研究方面,宜結合當今教界、學界以及社會之實際需要,至少有三方面的課題急需研究:(1)編寫古今藏外佛教圖書目錄,建立最具權威性的佛教圖書館。(2))中國僧制史,建立現代化的寺院管理模式。(3)編寫適合當今社會的佛教教科書。(淨因〈從對傳統辦學指導思想之反思談佛教教育的未來〉)

   4.增強師資

     在師資問題方面:應該將最優秀的學生留下來,給予專業上的繼續培養,同時還要加強教育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的學習,使他們能真正成為合格的老師。同時,佛教界應該建立教師晉升制,社會學校有等級晉升制度激勵年輕教師繼續努力,而佛教界並沒有在待遇、職稱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尊重。因此,建立教師晉升制以激勵年輕法師從事教育事業,是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的重要舉措。(聖凱〈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

    5.引入現代化教育方式

    在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上,計算器(電腦)運用及其網路的建立,對於寺院管理、佛學研究、佛教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佛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正處於資訊時代,資訊把各個國家、各種民族、社會各界以及各大宗教密切聯繫在一起,而計算器網路是最便捷有效的工具或載體。佛教院校應率先運用計算器,並建立佛教教育網路,充分開發和利用網上佛教資源,增進佛教院校間的聯繫,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積極開展網上弘法,淨化網路空間,甚至可以開辦網上佛學班、網上佛學院等。(陳星橋〈開創21世紀我國佛教教育近局面〉)

教育學畢竟是一門專門的學科,不是懂佛教或者研究佛教的人就一定懂佛教教育。但我們長期以來對教育專家重視不夠,研討工作局限於教內和從事佛教研究的專家學者,沒有充分聽取教育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

    結語

    佛陀把學佛歸納為聞、思、修三個步驟,佛學研究應為前兩個步驟──聞與思,這是每個學佛人的必由之路,不可缺少。換言之,學佛以聞思為開端,通過對佛教教義的深入研究,明瞭佛法之精要所在,然後通過實踐即修行去印證研究的成果,最後真正體悟佛法之要旨。這種傳統研究佛法的方法,多為教內學者所採用,最具代表性的如太虛大師的“解行相應”與印順導師的“以佛法研究佛法”。通過各種研究方法,準確把握佛陀之本懷,博通經律論三藏,得圓滿精密之勝解,依此勝解抉擇各時域、各宗派佛法之流衍,重建契理契機的中國佛學,使佛學研究為弘揚佛法於世界人類服務。 

  因此,佛教學院是佛教教育的特色與典型,承擔著續佛慧命的責任,我們要培養的是宗教家,其行為足以為人天楷模。所以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是要宣導素質教育;未來的佛教教育應該以提升學僧及學人的素質為重點──學修並重,解行合一,是合格僧伽之基本要求。所謂“前期廣泛求學增知識,中期思化經論為教誨,後期日夜勤修實踐行,一切為教振興作回向”,這不但是佛教院校可以依循之精神理念,也是佛教教育聞、思、修全面結合、循序漸進的一種理想學修模式。
游客

返回顶部